欧洲取消中国小包免税后,中小卖家为何纷纷转向法国海外仓?
这两年做欧洲的中小卖家,心里都有数:
靠“小包免税+低申报”混日子的时代,基本走到头了。
平台端:风控抓得更紧,“低申报”“频繁小额”很容易被标记;
渠道端:邮政、快递在低值包裹环节查得更细,补税、退运时有发生;
政策端:小额免征、低值包裹的“灰色空间”被一点点挤掉。
结果就是——
小包越来越难跑得又快又省钱,卖家又不敢完全不交税。
在这种背景下,“前置法国海外仓、本地发货”开始变成中小卖家不得不认真考虑的一条路。
但从小包切到海外仓,不是今天一拍脑袋、明天全改,而是要一步步做。
下面就按“评估 → 规划 → 选仓 → 试水 → 放量”的顺序,拆成几个可执行的步骤。

第一步:先算明白一件事——你现在的小包到底贵不贵?
切不切海外仓,第一步不是看别人怎么说,而是先看你自己的账。
建议你拉过去 3–6 个月的欧洲小包数据,做一个简单表:
每个 SKU 的:
小包运费(含挂号、附加费)
申报金额 vs 实际售价
被查关补税、退运的比例和成本
平均签收时效、差评/退款率
把这些数字摊开,你能看到:
真实单件成本:运费 + 税费 + 各种意外成本(查验、退件);
小包模式的“隐形损耗”:延误导致差评、账号权重下降、广告浪费等。
通常到这一步,很多卖家会发现:
“我以为小包很便宜,其实真算下来,一点都不便宜。”
只有先把**“直发小包的真实成本”算清楚**,
你才知道,未来拿什么去和“海外仓模式”的成本做对比。
第二步:确定自己的法国市场定位——顺带卖,还是重点做?
海外仓不是装饰品,
只有你真想把法国当成“一个市场”而不是“顺带出点单”的地方,切仓才有意义。
你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:
法国现在在你整体营业额中占多少?
未来 1–2 年,你是否计划重点加大 TikTok 法国站、Temu 法国、Cdiscount、Amazon.fr、自建站这些渠道?
你卖的东西,适不适合本地发货?
重货、中大件、退货率高、需要售后的:更适合海外仓;
特别轻小件、超低客单价:可以保留一部分小包模式。
如果你给自己的答案是:
“法国只是顺带卖两单”,
那海外仓可以先作为备选。
如果答案是:
“我准备认真做法国,甚至当成主战场之一”,
那切换到法国海外仓模式,就变成一件“早晚都要做”的事。
第三步:规划一条“税务 + 货流”新路径,而不是只换个发货地址
从小包切到海外仓,核心不是“换个仓库发货”,
而是要把税务路线 + 货物流向重新设计一遍。
1. 税务层面:从“无数小包”变成“几票大货”
小包模式:
一单一报,金额小,看似轻松,但合规空间越来越小;海外仓模式:
建议按照批次大货合规申报,进入法国本地仓库,
后面法国境内发货就是普通商业流通。
你需要和懂 EU VAT 的税代或会计,至少确认几件事:
货进法国仓后,是否需要注册法国 VAT;
法国仓的货,如果卖往其他 EU 国家,如何处理 VAT(OSS / 本地申报);
平台端已经代扣代缴的部分,怎么和你自己的申报核对。
这一步不是为了多交税,而是为了不在未来被“补刀”。
2. 货物流向:从“单点小包”变成“法国前置 + 多平台共用库存”
一个常见的改造思路:
原来:
中国工厂 ➜ 小包直发法国消费者
以后:
中国工厂 ➜ 集货(中国/第三国)➜ 头程合规清关 ➜ 法国海外仓 ➜
法国本地快递/卡派 ➜ 法国消费者(多平台订单)
这样一来,
你在欧洲的业务就从“邮政小包逻辑”,
变成了“本地零售 + 电商仓配逻辑”。
第四步:选一个能托底的法国海外仓,而不是随便找个仓放货
选仓的核心,是要让这个仓真正能承接你的“新模式”,而不是“能收货就行”。
可以重点看这几条:
位置
是否在大巴黎周边、95 省等成熟物流园区,离戴高乐机场、高速枢纽近;
方便接海运、空运、卡车,也方便向全法派送。
系统(WMS)
能否对接你的平台/ERP,自动导入订单;
库存、出入库明细、费用报表是否透明可查;
支持多平台一盘货管理(Amazon、Temu、TikTok、Cdiscount、自建站)。
费用结构
入库、仓储、出库、尾程运费拆分是否清晰;
是否有隐藏收费、各种“杂费”;
能否按 SKU、重量段给你做成本测算模板。
服务能力
是否熟悉中大件、本地快递/卡派(GLS、Colissimo、GEODIS等);
是否有退件处理、换标、二次加固、清货等增值服务;
是否敢明确写明赔付、时效、异常处理机制。
如果你想重点带出“博克斯法国仓 12000 平”这类仓,可以在文中举例:
例如位于大巴黎北部 95 省、面积扩容至 12000㎡ 的博克斯法国仓,
主做中大件、支持多平台一盘货,并配有领星 WMS 做系统管理……
第五步:不要一刀切,从“小比例试水”开始
从小包模式切到海外仓,最容易犯错的是“一刀切”——
今天听完觉得海外仓好,明天就把所有法国单全部改成仓发。
更稳的做法是“三步走”:
第 1 步:用 10%–20% 的货做试水
先选 毛利高、退货率不算离谱、在法国销量还不错的 SKU,
小部分货走海外仓,多数还是继续小包,
观察 1–3 个月:成本、时效、好评率、复购率、现金流变化。
第 2 步:小包 + 海外仓并行,优化结构
对比同一个 SKU,不同发货方式下:
留评率、评分、退款率;
实际单件利润和现金回款周期。
把更适合海外仓的 SKU 慢慢迁过去,小包保留部分轻小件/试水款。
第 3 步:确定核心法国盘子后,再放量进仓
当你发现:
“在法国卖得最好、利润最稳的一批 SKU,用海外仓明显更划算”,再考虑在旺季前,提前把主推款集中备货在法国仓,
同时用小包模式去探索新品、低频类目。
这样切换,你既不会一下子被仓储成本压垮,
也不会在政策突然收紧时手忙脚乱。
第六步:调整运营思路——从“拼价格”转向“拼体验+稳定性”
小包时代,很大一部分卖家在欧洲靠的是:
“价格低一点,再低一点”;
“时效慢一点,买家忍一忍”;
“能省点税就省点税”。
海外仓时代,你得换一套打法:
前端文案中突出“本地发货、退货无忧”
适配法国消费者习惯:在意退货体验、送货速度、售后响应。
把时效稳定性当卖点
2–5 天送达、固定承运商、可追踪,
对 TikTok 带货、Temu 活动尤为关键。
敢于适度提高售价,用体验换评分
中小卖家最怕的是“价格卷不过、体验又烂”,
当你有本地仓托底,完全可以:
略微提高售价,
用更好的物流和售后,把评分和复购顶起来。
结语:切到法国海外仓,不是多了一笔成本,而是换了一种活法
在“小包免税”渐行渐远的背景下,
中小卖家真正面临的不是“要不要省这点税”,
而是:
继续在灰色地带冒险,
还是重新设计一条 可控、可预期、能长期做下去 的欧洲路径。
切换到法国海外仓模式,不是为了多花钱,
而是为了把原来分散在无数小包里的风险和成本,
集中到一条更清晰、更合规、也更有增长空间的路上。
先算清旧账,再规划新路,
从 10%–20% 的货开始试水,
选好一个能托底的法国海外仓,
你就不会被“小包红利消失”这件事,困在原地。

